close

2013-06-25-00-02-54_deco.jpg  [[ ↑英語本不是你的母語,對絕大多數的「國際學生」來說亦否,但你們選擇在美國求學,就沒人在乎英語是不是你的first language;總之,你們最好把英語學好,以跟上大家的進度。]]

要到美國念書、生活,首要條件得先通過英文這一關。雖然只是2個月的短期課程,學校依舊要求托福或雅思的成績,以確保你在求學過程不會“聽攏嘸”。

你申請學校的過程十分倉促,一個月內要完成自傳資料審核、英語能力鑑定、簽證面試、匯款、訂機票等所有程序;你白天要上班,所以只有早起和晚上放工後,才有時間準備托福。

當你得知這一個月內,最近的一場台北托福考試竟然距離當下只剩不到一星期,你心裡便開始本能地盤算,完全符合你盡可能對自己苛刻的小資個性…參加一次考試得花費約台幣5000元的報名費,你啥都來不及準備就去考,和送死沒什麼分別,況且考試不只考「實力」,更多是考「技巧」和「運氣」,再說,等成績公布,又是一周後的事…你根本來不及趕上學校申請截止。

2014-03-09-15-00-42_deco  [[ ←這個可能和你阿公阿嬤一樣老的傢伙,就是你「必須」用來拍前三部作業的16mm攝影機,從攝影原理、怎麼裝載底片、操作它…全都要用英文,一開始,還真是挺吃不消的。]]

你趕緊寫信告訴副校長,你可能“趕不及”台灣的托福考試和成績放榜,所以是否可以「依規定」改用一對一面試的方式替代,她首肯了,時間就訂在幾周後,她來台灣舉辦留學說明會的會後訪談。

當天,你順利地通過口試,又或者該說…根本沒有所謂的口試。活動結束後,你不過交了幾份資料、問了幾個問題,然後兩人閒聊了幾分鐘,直到回家後,你才赫然想起「忘了口試」,趕緊寫信向副校長確認,她回覆:「你過了。」

你高中參加過7場英語演講比賽,最高名次是高雄縣高中職第二名;大學時期,你2次前往美國暑期營隊打工、交換學生,每次至少待超過2個月,你甚至還代表學校出國參加世界大學英語辯論賽;你以不錯的成績從英語系畢業,且考取中學英語教師資格,執了教鞭2年;即使退伍後,你選擇當電視記者,不再頻繁地使用英語,但有機會,你還是會協助外電編譯、幫同事聽打英語口白;你當財經記者時,曾一對一專訪過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美國基金天后…乍聽之下,你的英語應該沒問題,但到了美國上學,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開學第二天的第一堂攝影課,是連續五小時的疲勞轟炸,對於沒有攝影基礎的你來說,十分吃重;更累人的還有義大利籍老師的腔調,許多專有名詞像是光圈、快門、焦距、景深等,以及它們之間所構成的物理原理,即使老師在白板上畫圖輔助,且任憑你在台下振筆疾書,並同步用手機查字典,也只能一知半解。雖說不上是鴨子聽雷,但頭昏腦脹伴隨失望無力感,用來形容當下的心情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[[ ↓密集式的課程,堂堂都是挑戰,畢竟這不是一場歡樂的夏令營。「製作工作坊(Production Workshop)」的老師在白板上寫滿重點,試圖在45分鐘內說完劇本的基礎理論,然後你們得利用剩下的1.5小時內,現學現賣,分組拍好一部符合該堂理論的短片。]]2014-03-09-14-55-52_deco  

當晚下課已經七點多,你沒有選擇立刻搭地鐵回背包客棧倒頭大睡,反而獨自漫步了好長一段路,想散心喘口氣。你一路向南走,經過了紐約大學的校區,再穿越繁華的蘇活SOHO,然後沿著百老匯大街左轉向東,與夕陽背道而馳,直到完全迷了路,才回過神來尋找最近的地鐵站。

沿途,你一直用LINE和剛認識的台灣朋友聊天;同樣都是從台灣來紐約求學,所以你們很有默契地用英文對談。他鼓勵你別氣餒,只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,很快就能熬過去。這些道理你都懂,只是潛意識告訴自己不想浪費一分一秒在「適應」,畢竟你負債來念書,可不只是為了體驗或調適。你知道自己總是求好心切,然後常把自己逼得很緊繃。

2013-06-12-12-31-22_deco.jpg  [[ →有時候,你很想像這樣,張開嘴巴用英文暢所欲言,就像使用中文一樣,無所不談。]]

漸漸地,生活上的語言變得不再是問題,「聽力」也慢慢漸入佳境,但接下來要克服的就是「表達」。

你在課堂上很少發言,或許是你希望多聽聽同學的意見,也或許是你擔心辭不達意會讓氣氛很尷尬,又或許怕說錯話會很糗;但分組拍作業時,你得被迫用英文交談,因為你的工作人員、演員、助教都是老外。來自英國的中英混血導演老師說:「我很佩服你們(指你和南韓同學Sun)的勇氣。」他曾長駐在香港拍攝MV,因此完全能體會「用第二外語導戲」有多麼困難。

你自認為英文不如其他人流利,所以為了讓同組的夥伴能理解你腦袋裡的影像,每一支短片的事前功課,馬虎不得。你盡可能將鏡頭表Shot list和分鏡表Storyboard畫到鉅細靡遺,並於開拍前一天請同組的同學先過目。

然而再多的準備,仍不敵拍攝現場的突發狀況,當然也包括工作人員的情緒。在第二個作業─continuity拍攝時,你天真地以為,事前已經充分地跟攝影師和攝助溝通過,所以拍攝當下,你留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義大利籍的女演員討論表演,希望讓這齣無聲的短片,即使演出很簡單卻能很到位,偏偏拍攝到一半,擔任攝影的南非籍同學Chris卻當場抱怨:「他為什麼都不跟我們溝通?」這話可說得你滿肚子委屈。

你當下沒有反駁,亦沒有辯解,因為你知道一天從早到午,連續兩場的拍攝,或許大家都有些倦了(誰叫你把時間排在下午);眼下,你只想趕快結束這一切。所幸兩個演員配合度很高,也很客氣,所以接下來,你便把「大多數的時間」挪給擔任攝影和攝助同學Chris和Sara,試圖讓他們了解你的拍攝想法,更重要的是,你不想浪費所費不貲的16mm底片。

[[ ↓讀著和自己家鄉不同的文字,說著和自己家鄉不同的語言,一切都好不一樣,但就因為「這裡不像家一般的舒適,所以你才會在這裡。」]]
2013-06-30-18-48-57_deco.jpg  

當晚,你內心有種說不上的無力感,一種對於語言隔閡的無助。你躺在床上滑手機,試圖google一些異地謀生而成功突破語言障礙的名人故事,希望透過前人的例子幫自己打氣。翻來覆去,你想找人聊聊,所以忍不住丟了LINE給台灣的好友老黃。他和你分享大學時期,在星國交換學生的經驗;他說當時國立新加坡大學的新生手冊上,寫著一句話,深深印在他腦海裡…“It's not like your home. That's why you are here.”

的確,你想離開台灣到美國讀書,不就是為了體驗和家鄉不一樣的生活嗎?酸甜苦澀都是旅程的一部分,你深信,來日再回首,一切都會是難忘且難得的回憶。(正如敲打鍵盤的此刻…)

終於,你用英文完成了自己的前四項作品,第五項結業作品「家鄉味」,你決定用自己熟悉的中文來進行。你寫出十幾頁的劇本,由中英參雜的對白構成,並由兩位來自台灣的女性詮釋。或許因為和同學已經養成合作默契,也或許是用熟悉的中文導戲導致信心倍增,拍攝的過程堪稱順利;只是後製剪接時,你又面臨到「字幕」的挑戰。

美國人看電影是不習慣看「字幕」的,畢竟好萊塢電影大多以英文發音,多了行字幕在螢幕下方,反倒是顛覆了老美的觀影模式和習慣。但是,你那部分用中文發音的作業,被視為「外語片」,還是得想方設法放上英文字幕。

mmexport1396223945565  [[ ←粗剪完的「家鄉味」。第一次用Final Cut剪得零零落落的,但播出來還算順暢。深夜的剪接教室裡,你立馬找來隔壁班的Rini試映,希望她能給你一點建議。]]

你為了讓台詞更道地,更貼近美國人的用語,開拍前,還先請美國籍同學Sara修改劇本中的英文對白,並請她吃一餐台灣菜,以示感謝。後製時,又是另一番工程,因為你必須先把中文台詞翻譯成英文,並押上字幕,再請Sara抽空幫你校正英文。

要求完美的你,甚至在粗剪完成後,單獨「首播+試映」給隔壁班的德國籍女同學Rini,只為了確定她這個歪果仁也能透過英文翻譯理解你的作品;當影片播放完畢,你問她:「可以懂嗎?」(你指的當然是翻譯)結果她當場哭了。

你想,既然剪接室裡沒有洋蔥,那麼…她大概是懂了吧。

後記一:英文要怎麼變好?你自認沒啥資格撰文和大家分享,但可以確定的是,語言能力是日積月累而來的,要不斷income才能output,共勉之。

後記二:【紐約做個夢】算是邊寫邊想的一個系列,你也不知道還能激盪出多少火花和篇幅。下一篇,你想談談拍作業時的緣分…如何尋找演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迪勃爾 的頭像
    迪勃爾

    叫我『迪勃爾』吧。

    迪勃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