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[[ ↑原本的舊台校被馬國政府收回後,就改建成「孫中山紀念館」,很令人意外,遠在大馬檳城,還有人替咱們國父,蓋了座紀念館。座落在檳城的中路65號(65,Macalister Road),台灣旅人,有空請來走走。 ]]

第一次來舊台校是在某個周末,和阿濠一起來閒晃;第二次大概就是我退伍前,高三孩子陪我一起來的;今天再來,則是第三次「登門造訪」了。

一樓的穿堂底,有座國父的坐姿銅像,上頭的牌匾寫著『天下為公』,孩子們說,以前這裡是他們開朝會的地方,小小的穿堂,擠下小一到高三的全校師生。兩旁的房間裡,各有用途,現在的展覽室,是他們當年的圖書館。

[[ ↓實在參不透,為何馬來西亞政府會花錢整建一座孫中山紀念館?精心規劃的孫中山在檳城的六年歷史介紹,連我都興趣缺缺,倒是孩子們看的很用心。 ]]


[[ ↓一樓中庭的國父坐姿銅像。對孩子們而言,這尊國父像,就是一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,合照是一定要的啦! ]]


[[ ←紀念館裡,連孫中山先生都有人型立牌呢!相較人生志向,我望塵莫及,但是論身高,我略勝孫中山先生一籌…哈哈! ]]

國父在檳城長達六年,據說被記錄下來的資料並不多,實為可惜。對抗滿清政府,孫中山屢戰屢敗,也成為叛國的頭號要敵,即使出走海外,也沒有任何容身之處,除了新加坡和檳城了。

1905年,國父和胡漢民、黃興,一起從日本東京到新加坡,再由新加坡經吉隆坡轉往檳城。當年的「小蘭亭俱樂部」,也就是後來的「檳城閱書報社」,現在的「孫中山紀念館」,就是一群檳城華人革命同志們,常常聚集的地方。國父也時常在這裡向民眾,甚至是華人企業家演講,以籌募革命款項。

這座位在中路上的百年老屋,經過妥善的保護,依舊屹立不搖,台校的孩子們有幸在這裡學習成長,實在難能可貴。(為何說話愈來愈像古人…?)

還記得年初來訪時,我們只能在一樓的內外走馬看花,除了是因為來訪遊客不多,管理員幾乎在售票房裡待著,不出來,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語言不通,呵呵。但是這次託鄺老師的福,他用馬來語和警衛溝通一番,竟意外讓我們有幸登上二樓,一窺堂奧。


[[ ↓空無一物的二樓。高三的孩子們顯的很開心,大概是過去一幕幕的往事,又重新浮現腦海中吧!


即使久未開放,但感覺二樓是整理過的,或許是在替未來的另一個展覽空間做規劃吧?孩子們登上二樓木頭地板,雀躍不已,解說著當年的格局與布置,更細訴著每一吋空間當年的故事。

[[ →這就是檳城的巫統大廈,像一把馬來劍嗎?我覺得比較像帆船飯店的造型ㄟ。 ]]

就在此刻,屋外下起了滂沱大雨,站在古屋裡看出去,高聳直立的巫統大廈外觀輪廓依舊清晰可見;這座高樓,是馬國執政黨-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(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,簡稱“巫統”UMNO)位於檳城島上的辦公大樓。巫統政黨是馬國一個純馬來族的單一政黨,以維護馬來土著利益為宗旨。

巫統大廈的外型,我覺得有那麼點像帆船飯店,但舊台校老師們卻說,風水上,巫統大廈就像是一把“劍”,正對著舊台校。繪聲繪影的,信不信由你。

從二樓看出去,還可以清楚看到緊緊依偎在側門圍牆邊的馬來攤販,賣的是台校師生口耳相傳的美味印度餅(Roti),每個學生都曾推薦我,有機會到島上,一定要繞過去吃吃看。

據說,以前台校師生的下午茶就靠這攤馬來檔。肚子餓,就透過側門的縫,像馬來老闆點份roti canai(印度餅)解饞,或是一包teh ais(冰印度拉茶)來解渴。學生說檳城最好吃的roti就是這一攤,但我卻覺得並沒啥特別。

不過即使搬離了舊台校3年了,孩子們依舊念念不忘這個美味的檔口,可見伴隨成長的人事物,不只印象深刻,心中的地位也格外重要。

[[ ↓側門邊賣Roti的攤販。這群傢伙每次出門玩耍,都是…很散亂,各做各的事,各聊各的天,就是他們的style。 ]]


[[ ↓圍牆對面,有一間賣雞飯的餐館,也是舊台校師生的“衣食父母”。韓國傻大哥Scott還特別跟老闆合照,看來交情匪淺。 ]]


念念不忘的,還有圍牆對面的這家飯館,也是孩子們讚不絕口的雞飯。我有幸在重返檳城的這趟旅程,親自朵頤這兩家道地的平民小吃,更舊地重遊孫中山紀念館。


後記一:當台灣政治紛擾時,曾一度連孫中山這個"國父"都不想認了,但萬萬沒想到遠在大馬檳城,卻把他落腳過的閱書報社,蓋了個紀念館,甚至有人拍了部電影<<夜‧明>>,來替他歌功頌德。「唉,中華民國人啊,不羞愧嗎?」

後記二:不好意思喔,我還是堅持要用"當天日期"來寫blog...。總之,還是謝謝大家捧場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迪勃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