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[[ ↑這就是鼎鼎大名的“檳城舊台校”,現在的“檳城孫中山紀念館”。不少檳吉孩子們兒時的城堡,更是許多老師同仁們,付出愛心與歲月的教育殿堂。 ]]


還記得我要退伍前,我曾要求最讓我掛心的高三班,陪我去舊台校走走,因為對我而言,這座建築只是個心神嚮往的“古蹟”,但對他們而言,卻是一個兒時記憶,一個陪伴他們成長的精神堡壘。找他們來當我的導覽員,也讓他們憶憶這位老朋友。

這次回檳城,又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回舊台校走走,這次可是他們主動邀約,大概是因為這群即將各奔東西的畢業生,想要在離開大馬前,能親自向這個屹立不搖的老友,說聲掰掰吧!

相約早上11點,部分年輕人們還是遲到了,我見怪不怪,畢竟也不是第一天認識他們。在人還沒到齊前,先說說就台校的歷史吧!

教育「整廠輸出」-台灣僑校在檳城

[[ ↓意外在光華的報導裡,找到這些十幾年前的老照片,學生奔跑過一樓教室前,很有feu的照片。(照片:光華雜誌智慧藏) ]]


這個標題,是我在網路上“谷歌”時,意外發現一篇光華雜誌報導的標題,文章的時間是在1991年。就我對台校的印象,恰和我對這個標題的理解,不謀而合。

「整廠輸出」,也就是把台灣整套的教育體制,搬到國外。每次我在和朋友解釋台校的一切時,我總是以這樣一句話來總結:「你就把它想像成一間台灣的私立學校,整個搬到馬來西亞檳城放。」

之所以會這麼設計,就只是為了一個單純的目標…孩子隨時可以回台接續教育。東南亞地區的基礎教育,除了新加坡還被外界認同之外,其他國家的中小學教育體制,的確和台灣相差甚遠;畢竟台灣那嚴格、緊湊的教育環境和大馬的學校幾乎只上半天課(下午一點就放學)相比,果然很難讓台商父母放心讓子女受當地教育。


[[ ↑寄身於韓江時期的台校,學生制服和後來檳城舊台校的沒什麼兩樣,都是白上衣和水藍色的褲或裙,很有一種文藝復古美。(照片:光華雜誌智慧藏) ]]


當時由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等台商集資,在1991年2月草創的台校,其實也不在現址,而是向當地的“韓江中學”租了後側的一排教室,把校長室、教室、圖書室和教師辦公室全都擠在24個空間裡。

當初的教職員,現在還在台校任教的,大概也所剩無幾,不過元老級的曾老師和大熊阿伯…等,則始終隨著校舍搬遷,繼續替學校默默付出長達數十載。直到1996年3月才搬遷到“檳城閱書報社”,也就是現在所參觀的『檳城孫中山紀念館』。

[[ ↓1996年搬遷到"檳城閱報書社"的台校,依舊充滿濃濃古意,不過檳城島就是這樣,處處充滿古蹟的一座島嶼。後來馬國政府在2004年發出通知,說要收回這棟建築物,並改建成紀念館,於是台校就在2005年6月26日正是告別校舍,前往半島上的北海才能園。(照片提供:林信吉學長) ]]


[[ ↓這是去年我要做校刊時,阿吉學長提供的照片,圖中那位俏麗女孩兒就是牛妹,現在已經是個17歲高三生了(你瞧那當年的制服有沒有一種清末民初的feu?);其他帥哥,就是年代久遠的替代役學長了。(照片提供:林信吉學長) ]]


[[ ↓2005年6月,台校要搬遷,"打包"成了浩大工程,這是當時一樓老師辦公室,一團亂的場景。(照片提供:林信吉學長)]]
 

[[ ↓2005年盛大開幕。台校遷往北海的才能園,也更名為"檳吉台灣學校",舊台校時期的體制似乎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校舍,新制服...但過去舊時光的點點滴滴,卻始終烙印在孩子們心裡~~我想是吧。(照片提供:林信吉學長) ]]


喔,天空開始飄雨了,人也到的差不多了,可以進去參觀"孫中山紀念館"了...不對,或許應該說"舊台校",比較貼切。


後記:我雖然沒有待過舊台校,不過每每聽到學生說起舊台校的事,我都會很好奇。「唉,好可惜喔,沒有參與到舊台校時期...。」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迪勃爾 的頭像
    迪勃爾

    叫我『迪勃爾』吧。

    迪勃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