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[ ↑鳴沙山和駱駝隊。哇!這大概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過這麼多沙,以及見過駱駝先生和小姐的本尊吧?有一種海市蜃樓or夢遊仙境的feel… ]]
到敦煌的第二天,總算要更靠近沙子一點了。昨天從敦煌山莊的頂樓遠眺「鳴沙山」就期待到現在,因為眼前那一座座的沙丘,彷彿只是好幾張無敵巨幅的照片,拼貼在眼前,好不真實;所以今天終於要走進照片裡,一探究竟了。
大巴愈駛近「鳴沙山」,愈讓人對眼前的景色懾服。蓊鬱的綠樹整齊地排列在公路兩側,路的盡頭是道雙開式的木門,身為鳴沙山風景區的入口大門,卻藏不住門後那雄偉壯闊的沙丘群峰。
[[ →「山奇水秀」說的當然是鳴沙山和月牙泉,但山有多奇,水有多秀?親自走一趟,才能有深切的感受。但這扇門後的景色,絕對值回票價。]]
踏進那扇大門,門票要80~100人民幣,可以同時參觀鳴沙山和月牙泉,但如果要騎駱駝或滑沙的話,當然得另外付費了。既然都來了,幾乎人人都想騎,畢竟坐在駱駝背上像個大爺似的,逛著鳴沙山,既享受又挺有異國情調。(異國?還是在中國境內啊!)
要坐上駱駝除了得排隊等一下,請先穿好橘色鞋套,再跨坐上駱駝,不然待會兒下來走跳的時候,鞋子恐怕會進沙。外面亦有不少攤販賣口罩,讓遊客防風大吃了滿嘴沙,但建議戴個套頸式的防風面罩就好,不只可以當造型配件,遮陽、擋沙都很方便喔。
我知道所有的觀光行程,勢必趕趕趕,所以趁著大家在穿鞋套或挑駱駝的空檔,我一定得抓緊時間拍照。
我也發現這半年來,我極度愛用iPhone的LOMO app相機拍照。我覺得LOMO奇妙之處在於它特殊的暗角和色調,即便讓照片和原本肉眼所看到的真實顏色,有所偏離,但LOMO所呈現的奇幻、神秘、強烈又深邃的風格,卻意外塑造出…光影與色彩的另一種態度、概念。
Well…走筆至此,暫停一下,先來幾張LOMO風的鳴沙山過過癮吧!
[[ ↓一走進大門,眼前的壯闊沙山,讓我久久無法移開視線…「是幅畫吧?」]]
[[ ↓即便騎駱駝的是遊客,但如果假想他們是「商隊」,那應該就很有古代絲路的feel吧?]]
[[ ↓哈囉!我們是駱駝。]]
[[ ↓偏藍色的鳴沙山。]]
[[ ↓偏黃色的鳴沙山。]]
[[ ↓原色的鳴沙山。]]
要說敦煌的鳴沙山,來歷絕對比唐三藏更久,據說已經形成3000年,至少在西漢的文獻上就有記載。全中國知名的鳴沙山共有四座,其中又以敦煌的為首,也最為人所知。
究竟為何叫「鳴沙」?據說他真的會發出如雷聲般的聲響,而且一直到20世紀才有人以科學的方法解釋了他的「鳴叫」。聲音當然是沙子造成的,但形成的原理有一說是靜電,也有說是磨擦所致,甚至還有說是因為共鳴產生的;無論是怎麼發聲的,至少我一路都沒聽到如雷貫耳的「鳴沙」。
[[ ↓駱駝隊。]]
[[ ↓一隻跟著一隻,緊緊挨著,好乖…都沒人會暴衝or超車。]]
[[ ↓騎駱駝的倒影。]]
[[ ←要付費「滑沙」的人,請先順著梯子爬到沙丘頂,據說不滑的人,不能走樓梯,只能踩著沙地順勢往上爬,但沙子一踩就陷下去,可想而知登頂勢必舉步維艱呀!]]
引導人員步走在隊伍前頭,牽著第一隻駱駝,其餘一隻挨著一隻走,朝鳴沙山裏頭走去,但沿途不會放遊客下來自由活動;受限在駱駝背上的我,最大的”尺度”也只能左右轉身攝影,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幾乎都是「前面的背影or自己的倒影」。
(按編:但據說每年旅遊旺季,例如中國十一黃金周,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湧入鳴沙山,讓這些原本很耐操的動物,被迫超時工作逾15小時,導致駱駝過勞死的事件時有所聞。唉…或許下次可以考慮改自駕「沙地越野車」,比較不那麼殘忍?或是趁淡季的時候來騎駱駝,牠們比較不那麼累?)
半小時後在半山腰「下駝」,簡單舒展筋骨後,接著就爬梯登高。佔地78平方公里的鳴沙山&月牙泉,當然不會騎騎駱駝就結束,沙漠一堆沙能幹嘛?就地取材…滑沙!
這也敦煌的另類觀光財之一,每年六月甚至舉辦「鳴沙山滑沙節」,吸引遊客前來;上百位民眾一起從山坡上順勢向下滑,據說沙地所發出的嗡嗡響聲,連五公里外的市區都能依稀聽到。
登頂飽覽鳴沙山全景,開闊視野,讓人心曠神怡,但要從百米高的山丘上,坐著竹製或塑膠製的滑板向下滑,坦白說,我有點緊張,倒也不是懼高,只是沒有過這種「眾目睽睽」滑沙的經驗,深怕一個不小心跌得四腳朝天…就糗斃了!還好不幸的事,並沒有發生。
坐上滑沙板就能一路衝到底?那也不一定,因為其實沙地阻力頗大,所以滑到半路卡住,也很正常,有時候還得自己DIY用雙手推。
[[ ↓滑沙。]]
[[ ↓遊客滑到山底下的竹製滑板,由工作人員背負上山。]]
[[ ↓一堆人排隊等著滑沙vs.一堆竹板堆疊等著被人滑。]]
●天下第一泉「月牙泉」
滑下鳴沙山,再騎上駱駝,前往最後一站「月牙泉」。看到月牙泉的第一個視覺衝擊,莫過於…沙漠裡怎麼會有一池清水?
西漢時期就已經被列入敦煌八景之一,古名叫沙井、藥泉(據說古時池裡有鐵背魚和七星草,吃前者可長生不老,後者可治百病),直到清代後,才被稱為月牙泉。
形狀如一彎新月的水池躺在黃澄澄的沙洲裡,在這個年均降雨量不到40mm的敦煌盆地裡,動不動就颳起沙塵暴的惡劣環境,這池清水已經存在千年之久,這種自然奇景怎能叫人不讚嘆?
原來是月牙泉介於多座沙丘之間,正好形成一個窪地風流場,西北風一吹進谷裡,便把沙子「向上吹」,甚至吹過山頂,堆積到另一面的沙坡,所以飛沙千年來都不會掩蓋池水,而且月牙泉的池面大小,還決定了沙能吹多高。
據古史記載,唐朝時的月牙泉旁,有多達百餘間的廟宇,池裡甚至有船舶,然而這些景觀現在已經看不到啦。
[[ ↓月牙泉。孤立於沙漠之中,是蓬勃生氣,也是寂寥之美。]]
[[ ↓走進月牙泉的小徑上,可以看到綠意盎然的樹木…好頑強的生命力啊!]]
●高深莫測「莫高窟」
上午逛完了鳴沙山&月牙泉,下午轉往敦煌另一個景點─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「莫高窟」,又稱千佛洞。
十六國時期開始被建造的莫高窟(約西元350年),元代之後就鮮為人知,直到清代被發現後,從此被人類大肆摧殘。為了避免這千年遺址再被破壞,進入洞窟內禁止攝影,以免閃光燈破壞;而且千佛洞,只有10~15個洞窟有開放導覽參觀,遇到陰雨天還不開放哩!
1944年成立了「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」,也是後來的「敦煌文物研究所」,即現在的「敦煌研究院」;1962年,中共才將莫高窟列入重點保護的單位,而UNESO也在1987年將它列入世界遺產。
只是讓我很詫異的是,當解說員介紹完四周的壁畫後,她還要大家低頭看看腳下的地磚;雖然已經磨損,但花紋依稀可見,有蓮花,有火焰狀的,但導覽員接著又說這些也是古物,我心想,那為何還要開放參觀呢?或是為什麼不做壓克力地板將它覆蓋呀?為什麼?任憑遊客繼續踩踏,地磚的紋路遲早有一天會消失的啊!
[[ →三危攬勝。嗯嗯,是三危,不是三圍;三危指的是遠方的三危山。 ]]
[[ ↓莫高窟標誌性建築外觀。沿著編號第96窟外的岩壁所搭建的「九層樓」(為何不叫「九層塔」啊XXDD?)裡面是高33米的大佛像,又被稱為「北大像」。]]
[[ ↓近代興建的棧道,方便洞窟與洞窟間行走。]]
[[ ↓莫高窟也LOMO一下。]]
●同場加映 ─ 消失的敦煌美景 "偽‧調查報告"
無論是上蒼賜予的天然景觀,還是人為造就的壯麗石窟,都讓後人嘖嘖稱奇,但再怎麼神奇,也敵不過人類可怕的摧殘。醜陋的真相,先從月牙泉的枯竭說起。
[[ ←月牙泉旁的建築群,是20年前重修的,裡面有一些廟宇,因為時間太趕,幾乎都沒逛到…殘念。]]
60、70年代鄧小平搞起了「農業學大寨」的運動,敦煌人開始「對沙漠要良田」,便對戈壁灘大舉整地,把沙丘搞成平地,以利耕作;在降雨稀少的敦煌,水打哪來?有人把腦筋動到月牙泉…抽水灌溉。
1975年,三台水泵開始抽取月牙泉的水,一個多月後,沙岸終於崩塌,不偏不倚蓋住了月牙泉,也堵住了泉眼。「風沙兩千年,不埋月牙泉」的神話,就此破滅。
月牙泉的泉眼被沙堵住,便冒不出泉水,新月的形狀也被攔腰折斷。80年代,為了搶救這岌岌可危的「美景」,人們開始用人工大量灌水;在周邊蓋了人工湖,透過地下管道疏水到月牙泉,但如此一來,少了原本的新鮮泉水注入,水質變了,池水因此發臭,搶救方案終究宣告失敗。
1960年的月牙泉,水深還有5米,到1999年,水深只剩40公分。現在看到的月牙泉是1999年,當地政府推行「淘泉治水」,把泉底的淤泥清除,疏通泉眼,也還給月牙泉”應有”的樣貌。(據說現在月牙泉的大小,不到當初的三分之一)
但月牙泉最倚賴的地下泉水,卻因為黨河上游蓋了水庫,河水變少了,外加70年代地下水被過度抽取,水位明顯下降,導致月牙泉無法獲得充足的水源而持續乾涸,目前也只能靠人工注水補充輔助。許多專家指出,月牙泉極可能在2015年就會乾枯。(什麼?不就是3年後嗎!)
[[ ↓月牙泉旁,曾經也是一片光禿禿。(圖片來源:網路) ]]
這不禁讓我想起屏東縣也曾因為大量抽取地下水,導致地層下陷,房子全都陷落至地平面下。唉,人類在開發的過程,總是如此殘暴地摧殘大自然!你要說那是「缺乏知識,不小心的罪過」,抑或是「為了生活,不得不的兩難」?然而,被摧毀的大自然美景…是不可逆的。
再說說莫高窟的毀損。
英國、法國的考古學家前來探險,發現經書、壁畫如獲至寶,並以極為低廉的價格,把洞窟裡的經書買下,運回自己的國家。當時主持莫哥窟的,僅是一名叫王圓箓的無知道士,收了銀子,賣了經典,注定了歷史上的浩劫。
當年莫高窟的文物被歐美考古學家一箱箱載到海外,全因掌管莫高窟道士王圓箓,完全無視這些壁畫、經書、泥塑佛像的重要性,畢竟他只是一屆農民,沒讀過什麼書,於是他「賤賣」了中國千年文物,雖然沒讓自己富有,卻讓他成了文化罪人。從余秋雨教授所著的《文化苦旅》中,《道士塔》便說出他對王圓箓的恨。
[[ ↓(左)法國學者伯希僅以60銀兩,買走了上萬卷經書。(右)明顯看得出窟頂被煙燻黑的痕跡。(圖片來源:網路) ]]
經書被瓜分殆盡,壁畫和塑像也難逃遭破壞的厄運。莫高窟在1920年代,曾被用來收容白俄沙皇戰敗的軍隊,可惡的士兵竟然在洞裡生火、煮飯,把壁畫煙燻火燎得面目全非;有的更在壁畫上隨意塗畫,甚至破壞泥塑的佛像。
戰敗的逃兵無知也罷,不料連法國考古學家和哈佛大學教授,更先後用膠帶把畫像黏走,甚至直接用敲的擷取整塊壁畫;就連導覽員也說,張大千在1940年代到此描摹時,發現有些壁畫分成內外兩層,還把外層揭開,以臨摹內層。
即便莫高窟現在被戮力保護,但這段殘酷的歷史真相,對許多敦煌人來說,依舊是椎心之痛。
[[ ↓道士塔。莫高窟外,有一座座像這樣的尖塔,叫做「道士塔」,是歷來住持在莫高窟的僧侶,圓寂後的葬身之地,據說連王圓箓也葬身於此。]]
後記一:坦白說,一天逛完鳴沙山和莫高窟,略嫌倉促,但畢竟是出差;下次有機會再來,希望可以從容一點體驗大漠風情。
後記二:我發現我有個盲點。為了要排進一張直式照片,必須用大量的文字來填補另一半邊的版面,所以我就開始絮絮叨叨…寫個沒完。像在說教,請見諒。
留言列表